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

新技术+新模式:“甜蜜的事业”更甜蜜

科技 2020-07-27 13:28:13

来源:人民网-科技频道   责任编辑:李琦

  “真没想到甘蔗和谷子都长得这么好!”望着挺拔翠绿、长势喜人的甘蔗和黄穗低垂、即将收获的谷子,黄功斗特别开心,“这两种作物都是五一那天才种的,到今天满打满算80天,谷子就熟了。”

  笑逐颜开的黄功斗。赵永新 摄

  脸色黑红的黄功斗是广西宾阳县邹圩镇联发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当地的种蔗大户。今年五一期间,他按照广西农科院韦本辉研究员提出的“145”模式,先采用粉垄技术整地,两行甘蔗中间套种3行张杂谷。

  何谓“粉垄技术”?

  沿袭数千年的犁头耕地,耕层浅、土坷垃多,耕、耙、起垄的拖拉机反复碾压形成了坚硬的犁底层,土壤肥力不能充分利用;长期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导致土壤板结、地力下降,影响了农产品增量提质。针对这些问题,韦本辉经过多年摸索,用螺旋式钻头代替犁头,于2010年发明了粉垄技术。该技术垂直深旋耕,土壤被横切粉碎、不乱土层、土壤呈颗粒状,可一次性完成整地任务。10年来,粉垄技术应用于广西、河北、西藏、新疆等26个省(自治区)的40种作物,耕地每亩增产20-50%,盐碱地每亩增产30%以上。实践证明,粉垄技术能充分利用土壤、水分、氧气、阳光、微生物等自然资源,作物根系发达、茎壮叶茂,在显著增产的同时减少了水肥农药的用量,成为增粮、生态、减灾“三位一体”的共性关键技术。该技术得到袁隆平院士等多位农业专家的认可,被誉为中国农耕史上的“重大革命”。近两年,韦本辉再接再厉,又发明了采用立式空心耕具“两刀钻”、“三刀钻”的新型粉垄农机,既提高了耕作效率,又降低了成本。

  韦本辉介绍新的“两刀钻”粉垄机械。 赵永新摄

  什么是“145”模式?

  韦本辉告诉记者,作为我国的蔗糖主产区,广西的甘蔗种植面积长期保持在1200万亩左右。传统的种植方式是“全田连作密植”,导致地力下降、增产困难,平均亩产在4.5吨上下徘徊。而且,这种耕作方式不利于种植和采收的全程机械化加上近年来种蔗人员减少、人工成本增加,甘蔗种植和蔗糖产业面临困境。

  为解决甘蔗的发展瓶颈,韦本辉提出了“145”种植模式:粉垄新植蔗1年、宿根利用4年、5年累计增产原料蔗5吨,使广西甘蔗亩产目标由现在的平均4.5吨提高到5.5吨左右。具体方法是:粉垄耕作窄行90厘米、深50厘米,种植两行甘蔗;2米左右的宽行套种其他作物或者休耕,5年之后再轮换种植。

  “这样一来,1亩地的耕作只粉垄3分地,1亩地的水肥也集中用到种植甘蔗的3分地中,既通风防倒、利于甘蔗增产,又能减少用工、实现田间管理和采收机械化,还可套种或休耕,保持地力,实现可持续发展。”韦本辉说。

  今年4月底,在宾阳县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联发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协助广西农科院韦本辉团队,在邹圩镇马脚塘村实施甘蔗粉垄“145”套种谷子项目,面积为200亩。

  “145”模式行不行?7月21日,由广西大学教授顾明华、李容柏和自治区农业农村厅高级农艺师郭绪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白德朗、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杨昌鹏等组成的专家组,进行了现场验收。结果表明,每亩谷子鲜重199.5公斤,按15%折干率算,每亩干谷169.6公斤;生长80天的粉垄甘蔗,平均株高108.7cm、茎粗22.8mm,比对照区的甘蔗分别增加19.1%、13.4%。

  专家们在现场验收谷子。 赵永新摄

  “凭我多年的种植经验,按照‘145’种植的甘蔗亩产至少6吨,比对照区多1吨半!”黄功斗高兴地说,“这样种甘蔗不但水肥没有增加,而且用工人数和成本大大减少,两个人就可以管理1000亩。”

  现场见闻,让专程前来考察的宾阳县县委书记朱亚明、常务副县长韦倍感振奋。“‘145’模式可谓一举三得!” 韦对记者说,“它既提高了甘蔗种植效益、又增加了粮食产量,还能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宾阳有26.5万亩甘蔗,如果全部采用这种模式,‘甜蜜的事业’会更甜蜜。”

  “按照目前的价格,5年下来,甘蔗粉垄‘145’套种谷子1亩地可为农民增收2800元,它的成功为改革广西的甘蔗种植制度提供了经验。”韦本辉说,“我算了一笔账,如果广西的1200万亩甘蔗中有500万亩采用‘145’模式,每年就可增产原料蔗500万吨,相当扩增110万亩蔗地,蔗农增收25亿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