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

河南豫东民俗文化园:谱写文明新商丘

科技 2020-07-30 10:46:25

来源:   责任编辑:李琦

  (一)

  当人们在赞颂着机械化带来的便利时,你可曾想过,许多重要的生产工具、农具、日用品已经消失了,它们虽然没有跟得上时代的发展,但在它们身上,镌刻着历史的印记,已经成为一笔不可缺少的精神财富。一架架纺车、织布机记录了劳动妇女的心灵手巧,也给了人们温暖的回忆;沉重的牛车现在看来笨重不堪,当年确实媲美顶级豪车的存在;顶子床上精美的木刻,曾经是木匠最拿得出手的作品;一个个算盘仍然噼啪作响,它是劳动人民伟大的发明,小到块儿八角,大到成千上万,它小小的珠子上记载了多少的银钱往来,还有石磙、石磨、独轮车、杆、秤、面缸、风箱、石槽....曾经在豫东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件,现在都已被闲置,有的被弃之荒野,有的挪作他用,如果想一睹它们的真实面目,已经变得不那么容易。

  但生活中总有有心人,日前,记者来到河南豫东民俗文化园有限公司,见到了该公司总经理郭富海。有别于普通的生意人,他对自己的定位是:一个热衷于传承豫东民俗文化的“痴人”。在他的民俗文化园内,记者见到了上文中提到的这些老物件。郭富海,一位充满睿智的中年人,他自小喜欢写写画画,爱好十分广泛,先后在农村做过小买卖、开过家具厂、加油站,其实他更喜欢、更执着的还是民俗文化。10多年来,他致力于收藏承载着豫东民俗文化的老物品,一堆堆、一排排多达万余件民俗老物件,集合成一部豫东农村壮阔的历史画卷,真实地展现着豫东曾经的农村生活,强烈地唤醒人们的时代记忆,让优秀民俗文化得以传承。

  座落在商丘示范区310国道立交桥东500米路北的河南豫东民俗文化园。园内收集的物品品种之多、数量之大,让人震撼,来到这里如同进入了豫东民间文化的长廊。一进大门,记者就被摆放于此的巨大石碗和算盘吸引住了。据郭富海介绍,这些石确是在修建黄河故道大坝时使用的。每-一个都有3000公斤重。东西虽然不值钱.但运过来费了很大的工夫;大算盘用方钢做框架, 175块耩地用的石敬子做算盘子,仅钢材就花了16000多元。

  走进大门,记者仿佛打开了通往时空隧道的大门,只见这里的装修是仿古的,青砖墙、术板门.让人仿佛回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而里面摆放的物品更是1年代特色.顶部雕花的顶子床、铁匠的工作台、专门用来挑妈苗鸭苗的扁担线条流畅的八仙桌、宽大方正的太师椅、可一车多用的独轮车,每一件都曾是豫东人民生活和劳动中离不了的。

  正在记者对此赞叹不已的时候.郭富海又把记者领到了一面镂空的隔断前.它利用打地滚做门柱,中间是个圆形门,里面装饰若造型独特的崖柏,四周镇嵌者八个算盘,拨动算盘子,仍然顺滑灵活。崖柏上部是数道横梁。有老房子。上拆下来的柱增,有废弃的枕木做成的木砖。还有顶子床,上:拆下来的雕花术板。可以说,这一扇小小的隔断,每一一件物品都有独有的来历和故事。

  再拿出一个小拨浪鼓,由于年代久远.已经满是岁月痕迹.但摇起来仍然咚咚作响。“这是货郎挑子专用的拨浪鼓。以前没有超市,想买点针头线脑的小东西,就要等货郎来到。”郭富海说。以前的货郎并不纯粹是卖东西,也可以以物易物。拿点废旧物品就可以换回家里需要的小商品。看到这个小东西,他就想起当年货郎的叫卖声:“铜也要、铁也要,就是不要火车。”

  “这些东西虽然正在慢慢消失。但它们也是一种文化,如何传承这些文化。让子孙后代认识它们、了解它们,从而像先辈们一样养成勤劳、朴实的行事风格,是我最为关心的,为此我才修建了这座民俗文化园,并免费向市民开放”。郭富海说。

  (二)

  自2003年迷上收藏以来,郭富海的足迹遍布商丘及周边地区,废旧公司成了他经常去逛的地方.民俗文化园内的每一件物品,都有他背后付出的辛苦。

  说起得来最为不易的一件东西,他第一个想起的就是那辆太平车了。此车是用三把粗的本地家槐做成,四个车轮也是实木的,做工精巧.用料实在,看上去十分厚重。郭富海说.三把粗的家槐是做太平车最好的原料,木质坚硬.即使使用多年,稍加维护.仍然如同新的一般。这辆太平车是从虎城县-一个偏远村庄的老农家中收购来的,老农惜物.对此车又有很深的感情,他不但坚决不卖.还专门修了一-间房子把车辆保护了下来.所以即便早已闲置不用,但保存情况仍然很好。为了这辆车,郭富海多次托人说和,又亲自跑了十來趟.后来老农的家人考虑到放在家中意义不大,而且特别占地方,也劝说老农卖掉。终于,他花了1000多块钱,终于将这辆车带回了文化园.并安置在大门下最產目的地方。他说,买回来后.他又花了三四千元请木工、油漆工把这辆车修复了,现在还可以正常使用。

  在民俗文化园的院子中,两架大型水车非常显眼,它们一个是像推磨一一般推的,上面标注着生产年份为1936年;一个是转动把手将水绞上来,虽然造型有区别,但它们运转起来的效果却差不多,出水量非常大,能很轻松地将一片菜地浇透。郭富海说.这是以前的大型农业滥溉工具代表了当时劳动人民的智慧,如果没有人把它们保护起来,就可能会破淹没在历史的尘烟之中。

  “文化”,这是郭富海频频提到的一个词语,无论是古风盎然的楹联.还是由西冷印社社员创造的三十六计印章.都代表着他对这个词的热爱。民俗文化园的布置也秉承自然之风,行走在其中。如同徜徉在公园内.虽然已是初冬时节.但仍然绿树婆娑,让人心情愉悦。郭富海说:现在豫东民俗文化园已经初具雏形.他下一步的计划是把收集来的东西分广门别类.给商丘市民创造一个有文化,有底蕴的后花园,在这里,市民不但可以欣赏大自然的美景,还可以认识各种豫东特色的老物件,回味久远的历史,传承灿烂的文化。这么多年,即便是举债,郭富海也没有放弃对老物件的搜集、寻找,他说:“家人都说我疯了,是的,我就是-一个疯子,一个热衷于传承豫东民俗文化的痴子,但我认为我疯得有价值,有意义!”

  (三)

  温情陵园追忆圣殿

  “列宿丽天三台立正.群流归海四读可分”。这是豫东民俗文化园门口悬挂的对联,透出文雅之气。顺着亭台楼阁、蜿蜒小径向北走,就到了“应天风水地,归德静安园”静安墓园。这里是许多市民的百年归老之地,如果将自己的永恒之所安置在这个文化氛围浓厚的地方,相信他们得到了心灵的宁静,灵魂也将升入天堂。

  静安墓园是虞城区响应国家号召,报经河南省民政厅批准的招商引资建设的殡葬改革重点项目。静安墓园占地150亩,耗资人民币五千余万元。该园坐落于商丘市古王集乡刘小庙村南,310国道和济广高速交汇处北侧,毗邻商丘新区,从商丘市区丶虞城区只需20分钟车程即可到达园区,交通环境十分便利。该园建造了商丘市唯一的1000米神道,为父老乡亲祭祀提供绝佳条件。墓园所在之地人杰地灵,向北2公里,沉眠着中华文祖仓颉,其天生睿德,常观奎星圆曲之势,察鸟兽蹄远之迹,依其类像之形首创文字,革除当时结绳记事之陋,开创文明之基,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被尊为「造字圣人」。

  静安墓园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根据中华文化精髓,按最佳风水格局围合组成各个墓区。墓区内做到情、景、文的天然合一。环境、建筑、地形的和谐统一,能够在方寸之地体现古人「天人合一」的意境。墓园以节约土地、保护环境、推行文明丧葬为己任,集建筑艺术、雕塑艺术、园林艺术、民俗风情为一体,融安奉灵骨、祭祀追思、观光旅游等多功能大型人文纪念园。可提供传统葬、树葬、环保艺术葬、亭葬等多种形式的安葬方式,产品分高、中、低各个档次,以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要。园间绿篱相隔,造型别致,极具个性化、艺术化的墓碑,掩映在鲜花绿树丛中,供亲人千秋凭吊,享身后无限尊荣。达到了「留下生命的轨迹、珍藏永恒的回忆」和「让两个世界的人都满意」的完美境界,是家人理想的选择,逝者满意归宿之风水宝地。

  2003年,为响应国家“投资公益福利项目”的倡议,郭富海开始建设位于商丘市310转盘向东5公里路北,与仓颉墓比邻的静安墓园。

  郭富海不把经营墓园当作一门生意,而是当作一种追求,一种实现自己理想价值的平台。在国外,很多墓园就是公园。他说:“每座墓园都应该是一个真正的公园,风景怡人、文化气息斐然。只有这样,人们才能理性地看待生死,活着的人才能在公墓里心情淡然地去阅读每座墓碑的故事和墓主的风范。”郭富海立志把静安墓园建设成一个风景怡人的旅游区、一个文化气息浓厚的寻根地。 把墓园建成公园的过程是孤独的。他勤俭节约,靠着一家人的拼搏和努力,在墓园里种植了金桂、广玉兰、皂角树,并规划建设了山楂园、樱花园、海棠园、木瓜园、枇杷园,还挖了湖,养了鱼,并搭建了一个紫藤长廊。现在,14年之后的今天,郭富海把墓园建成公园的梦想终于初步得以实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网删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