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

成都校地企三方“同频共振” 创新成果助区域经济回暖

科技 2020-04-20 09:34:37

来源:科技日报   责任编辑:李琦

  记者日前在“四川大学・武侯区科技成果转化对接会暨‘菁蓉汇・校企双进・企业家进校园’四川大学专场活动”上获悉,为加快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技术创新体系,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成都市武侯区与四川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聚焦四川大学科研成果资源转化,携手搭建产业功能区、企业与高校的精准对接平台,构建校地企发展共同体。

  一边是科研实力雄厚的知名重点高校,一边是科技型企业数量居四川省前列、位于中心城市的高科技文化区,两者如何“同频共振”,让科技成果“落地开花”?“校地企协同发展必将打通创新创造、成果转化到产业运用的全链条,为区域经济复苏回暖、加快发展注入强劲动能。”近日,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武侯区新经济和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说。

  三方“同频”,构建立体孵化体系

  活动上,四川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武侯区新经济和科技局、成都科技服务集团有限公司三方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各方将从科技成果转化源头服务、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科技金融服务、创新创业交流服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四川大学专利转化运用等方面“同频共振”,推动四川大学高新技术成果在武侯区落地转化,孵化培育科技型企业群和上市公司,打造一流科技服务品牌,在武侯区打造中西部知名创新创业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武侯区新科局相关负责人说,未来将充分发挥各方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优势,积极构建以项目为纽带、以需求为牵引、以要素为支撑、以产业化为目标的校地企发展共同体,探索构建全方位的科技成果孵化培育体系,深度挖掘和服务以四川大学为主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实现校地企资源整合和共同发展。

  同期,武侯区与四川大学双方共建的“面向新经济的技术交叉与转化中心项目”也破土动工。该项目整体定位为区校“新工科与新经济相结合”的重要承载,主要开展多学科交叉、具有产业化应用前景的项目研究,搭建面向未来产业的颠覆性技术创新平台,转化孵化四川大学科研团队创新创业项目成果。

  强强联合,吸引4.5万人次“云”上互动

  此次四川大学与武侯区的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活动以直播的方式在线上线下同步举行,打破场所空间的限制,近4.5万人次在“云端”观看直播并参与互动。活动中,四川大学4个团队围绕生物医学、大数据与高分子材料等科研成果进行了项目路演,并与相关企业进行了“一对一”洽谈对接。

  “之所以会吸引这么多人参与,很大程度上源于本次活动的举办方四川大学与武侯区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都有着较好基础。”武侯区新科局相关负责人说,四川大学作为一流重点高校,科研实力雄厚,科技成果数量连年排名四川省前列;武侯区作为国务院命名的高科技文化区,聚集了数十家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数量也位居四川省前列。

  该负责人说,关注这场对接会的大多是对四川大学科技成果感兴趣或者对武侯区科技成果相关政策、载体资源等感兴趣的各类科技型企业管理和研发人员、科技服务业平台企业和科技金融机构相关人员等。

  发布一揽子政策,提供转化动力

  对接会上还发布和解读了一揽子利于成果转化的政策,点燃了科技工作者的创新创业激情,也构建起武侯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雄厚实力。

  立足知识产权保护,武侯区为科技创新提供政策、载体等全方位的要素支撑。此次发布的《武侯区关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14条措施》,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前置服务。“保护措施的出台,为高校和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转移提供了一种内在的动力和一个外部的公平竞争环境,将进一步促进武侯区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上述负责人说。

  此外,武侯区还发布了可供科技成果转化的载体清单和政策扶持清单,推出四川大学周边7栋重点商务楼宇约8.8万平方米载体,解读了涵盖“双创”平台建设、“双创”活动开展、校院企地协同创新创业、国际合作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培养等系列支持政策,其中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可给予最高300万元资助。

  上述负责人表示,未来武侯区还将启动四川大学・武侯区科技成果转化系列活动,通过“校地搭台、项目唱戏、多方参与”的方式,促进高校、企业、产业功能区和投融资机构精准对接,互动合作、共赢发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