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

航天惯性控制技发展:不断突破 创新致远

科技 2020-06-10 08:41:56

来源:   责任编辑:李琦

55年前,北京西南郊外的云岗,新中国的飞航事业刚刚创立,正集聚力量,开拓奋进。

远在白山黑水之间的国营第558厂,一大批干部职工响应国家号召,携带仪器设备毅然登上专列奔赴三院,去填补我国飞航导弹技术版图的重要一环――惯控技术。这些生产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与原三部5室风华正茂的一群科技人员一道,点燃了33所惯控技术的火种,也由此奠定了半个多世纪光辉历程的发展基石。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间不负奋斗者。55年来,凭借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中国航天科工三院33所实现了从仿制生产到自行研制,再到自主创新的跨越式发展之路,已经成长为国内惯控技术领域的核心单位,并以我国导航与控制技术引领者的姿态,坚定向着“国际一流”的目标大踏步前进。

不断突破 创新致远

“在33所的发展史中,不断自我革命、自我突破、自我重塑贯穿始终。”33所所长姜福灏说道。33所的成长史,就是一部创新史。

1971年,是33所迈出关键步伐的一年。经过决策,33所由一家单纯以生产为主的生产厂,向研产一体的综合性研究所转型。

当时,为了尽快适应三院飞航式导弹研制配套的需要,尽快发展壮大33所的科研生产综合能力,时任所领导班子作出了调整科研生产体制和能力的重大决策:一是尽快形成系统的科研体制与布局,填补三院飞航式导弹惯性控制系统研究的空白;二是加快高精度、大批量研制生产综合能力建设,尽快形成独立自主的生产线。

据33所所史记载:这次具有开创性和里程碑意义的结构与机构重大调整,以及持续引发的机制、体制变化,尤其是在管理方式、技术发展方向上所起的导向性作用影响深远,为11年后558由“厂”跨入“研究所”行列打下了重要基础,做好了预先准备。

1982年11月,经航天工业部批准,558厂正式更名为“航天工业部第三研究院第33设计研究所”。虽然已在自动驾驶仪和平台惯导系统取得突破,但33所干部职工不满足于已有成就,没有停下技术突破的脚步,而是在思索,当现有的惯导系统成熟后,下一步做什么?

时任所领导准确把握国际惯性技术发展动态,果断决策,陆续开展了挠性陀螺、液浮陀螺、石英挠性加速度计等核心惯性器件以及方位捷联惯导控制系统、平台惯导系统、捷联惯导系统的预先研究,并相继取得了一个个重要成果,为所后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此后,33所再次着眼长远,看到了激光陀螺应用广、需求急的发展态势,全面实施激光陀螺建设工作。同时,33所加强企业管理,建立和完善了经济管理体系,实行内部模拟市场,全成本核算;建立和完善综合考评体系及约束机制,实行综合技术经济责任制和目标责任制,进一步规范各部门、各类人员的行为,逐步实现规范化管理;加大市场开发力度,拓宽军民品市场,开发支柱性产品,军民品实体(公司)的重组改制有了实质性进展。

在姜福灏看来,技术承载企业发展方向。企业发展要朝着技术含量更高、附加值更高的方向去走,正是一次次的创新突破,才让33所一次次地从红海杀回蓝海,在技术更迭迅速的时代中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立足本业 多元发展

成功研制我国首个弹用动调陀螺平台惯导系统、我国首个全国产化激光捷联惯导系统、首个定型列装的光纤捷联惯导系统……进入21世纪,33所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就,逐渐形成研产并重的局面。33所不断优化调整生产管理机构和生产组织结构,为后续发展积蓄了蓬勃力量。

在专业技术领域,33所逐步构建了以惯性技术、伺服控制技术、智能传感技术、卫星导航技术为核心的专业技术体系,为我国多型航天防务装备、国家重大专项、产品预先研究等任务配套研制了种类齐全的惯性系统、惯性器件和控制部件。

该所以激光陀螺、光纤陀螺、石英挠性加速度计及惯导系统为代表的传统惯性仪表技术继续保持国内一流,MEMS陀螺及加速度计、核磁共振陀螺等新型惯性仪表技术取得新突破:在奔向浩瀚宇宙的征途上,高精度加速度计组合屡建奇功;在深海探索的极限环境下,惯性产品为潜航器擦亮“深海之眼”;在极地科考的航船上,高可靠的产品为航行指引方向;在商业航天的试验场,小型大功率伺服系统不负众望。

着眼于新时代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33所还承担了以国家重大基础技术及重点研发技术为代表的100余项研究课题,持续引领和推动我国导航、制导和控制技术的发展,为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截至目前,33所先后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4项,包括国家特等奖在内的省部级以上科学技术进步奖200余项,拥有专利600余项。

同时,33所积极拓宽产业格局,按照“牢牢把握军品,不断扩大民品,积极拓展外贸,做强做大惯控事业”的发展思路,积极探索从专业化到多元化的发展之路,不断推动高质量发展,形成了以北京、涿州、青岛跨区域式的产业格局,相关产品出口欧、亚、非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围绕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国家战略新兴产业方向,33所重点发展了智能传感系统、高端油气装备、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IGBT及微电子器件等产品。

该所的智能惯性传感系统广泛应用于油气管道检测、地理信息测绘等领域,旋转导向系统首次实现在国内页岩气生产井的工程应用,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成功应用于北京、贵州、重庆等十几个省市……“十三五”以来,33所民用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占全所经济总量的比重不断提升。

继往开来 再续辉煌

随着企业组织的发展,一些新的问题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着眼未来,33所领导集体有着更多的思考,33所改革创新、重塑自我的“优良传统”在今天依然没有改变。“正如航天科工集团提出的‘二次创业’,年过半百,我们也必须要有重塑自我的勇气。我们的目标是向着百年老店努力。”姜福灏说。

2019年,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和市场需求,激发企业发展活力,33所抓改革、转方式、调结构,全面开展改革调整工作。整合科研生产管理职能,梳理科研生产型号、产品、技术现状;打破原有部门框架,对惯性和伺服两大主要产业进行调整,惯性领域深化研产分开模式,伺服领域探索研产一体模式。经过一年的运转,企业发展的活力已初步激发,改革调整的成效已逐步显现。

面对即将到来的“十四五”,33所将紧紧围绕“一中心、二领先、三一流、四提升”的发展目标,到2025年,全面建成国际一流的导航与控制专业研究所。

风帆举,逐浪前行,梦想终可期!跻身百亿级航天企业、打造“百年老店”的目标如灯塔耸立,照亮33所2000余名干部职工矢志追梦的航程。“33所将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的优良传统,团结一致、直面挑战,用坚实的步伐走出一条改革增效、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以更加优异的成绩续写惯控事业新的华章!”姜福灏的话坚定而有力。

来源:中国航天报 记者代振莹 唐新培 窦茂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