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聚焦

和地震赛跑 中国地震预警系统快速发展

聚焦 2019-05-14 17:38:35

来源:北极光科技网   责任编辑:禹锋

导语

2018年8月13日凌晨1点44分,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发生5.0级地震,由市县地震部门和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减灾所)联合建设的地震预警系统成功预警了此次地震,给昆明市提前17秒预警,给玉溪市提前1秒预警。

  2018年8月13日凌晨1点44分,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发生5.0级地震,由市县地震部门和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减灾所)联合建设的地震预警系统成功预警了此次地震,给昆明市提前17秒预警,给玉溪市提前1秒预警。

  这1秒预警跑赢了地震。地震后,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还为当地防震减灾部门和应急部门提供了烈度速报图等应急数据。国家“千人计划”人才、四川省地震预警重点实验室主任、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王暾表示,我国地震预警成果,已经处于全球领先水平。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时,王暾正在奥地利从事博士后工作。在这之后,他选择回国,钻研地震预警事业。

  核心技术全球领先

  2011年,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研发的ICL(Institute of Care-life)地震预警系统正式开始运行。2012年7月,成都市防震减灾局宣布,成都将建设我国首个城市地震预警系统,该系统的技术体系就是由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提供。

  据了解,目前系统平均响应时间、盲区半径、震级偏差等关键核心技术均优于日本,使我国成为继日本、墨西哥之后第三个具有地震预警能力的国家。

  减灾所已连续预警了50次破坏性地震,一些民众、工程通过电视、手机、广播、专用终端提前收到了预警,取得了减灾实效。

(文/环球网)

  王暾说,汶川地震之后,中国的地震预警系统开始迅速发展。在地震预警技术的“可靠性”、“响应时间”这二个指标方面,减灾所是全球领先的。

  在“可靠性”方面,减灾所的地震预警已连续预警了50次破坏性地震,未发生一次误报、漏报。

  在“响应时间”方面,系统响应时间,即从地震发生时刻到用户收到预警信息的时间。系统响应时间越短表明该技术越优。

  据了解,减灾所地震预警系统平均响应时间为6.2秒,日本是9秒。从这个速度来看,减灾所地震预警的系统响应时间优于日本30%。

  据王暾介绍,减灾所技术系统的平均响应时间是世界最快的,但减灾所仍在优化预警技术,进一步减少预警系统的响应时间,让“时间差”更长,民众和重大工程有更长的时间避险。

  地震预警:减少人员伤亡

  但地震预警与地震预测不同。“地震预警是震中正在发生地震时,基于秒级响应的地震监测预警网络,利用电波比地震波快的原理,对地震还未波及的区域提前几秒到几十秒发出的警报。”王暾介绍称“而地震预测,是对还未发生的地震,通过一定的方法预计某地将来会发生一定级别的地震。”

  “目前地震预警技术已很成熟,而地震预测的技术还未解决,还是世界难题。 无论是汶川地震,还是后来的芦山7级地震、九寨沟7级地震等,都没有被预测到。”王暾说。

  中国已建立了覆盖31个省区,220万平方公里,覆盖6.6亿人口的地震预警网络,主要分布在南北地震带、华北地震带、东南沿海地震带、新疆西北部,覆盖了中国地震预警一线区90%的面积。

  而地震预警的意义在于:在地震波还没有造成破坏前,提前预警,人员及时疏散以减少伤亡;重大工程和生命线工程及时采取紧急措施(如核电站及时停堆、高铁制动降速、燃气管线自动关闭、电梯自动就近平层并打开轿厢门等),减少地震造成的次生灾害和财产损失。

  研究显示:预警时间3秒,可以减少人员伤亡14%,预警时间10秒,可以减少人员伤亡39%。

  据王暾介绍,同一个地震,距离震中位置的远近不同,其预警时间是不同的,离震中越远,预警时间越长。也就是给居民疏散的时间是不同的。

  一般来说,震中处于盲区,预警时间是0秒,距离震中50公里有约10秒的避险疏散时间,100公里有约22秒的避险疏散时间。

  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地震发生时,安装了地震预警终端的雅安市主城区民众提前5秒收到预警信息,一些成都民众提前28秒收到预警,这是中国首次预警7级以上强震。同样,在2017年8月8日四川省阿坝县九寨沟的7.0级地震中,ICL地震预警系统成功提前71秒通过手机终端为成都市发出预警信息,提前19秒为甘肃陇南市发出预警。

  而对于普通公众来说,需要平时被科普怎么用好几秒到几十秒的预警时间。

  王暾认为,不管是哪种渠道收到预警信息后,应立即采取相应的避险措施以减少伤害。如果第一时间得不到预警消息,在感受到地震晃动时,也应迅速避险至安全区域,如在家中迅速远离高柜、吊灯等危险,避险到厕所等相对安全区域。在室外要远离广告牌、路灯等,疏散至安全区域,蹲下,防止剧烈晃动受到伤害。

  目前,减灾所的地震预警技术还走出国门:一是2016年尼泊尔地震预警系统由减灾所提供技术和地震预警核心产品,已建成并开始提供地震预警信息服务。;二是已同印尼和秘鲁等国签订战略协议,提供地震预警技术和产品帮助其建设地震预警系统。

  最后一公里:要实现有效传递

  对于我国来说,我国地震预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预警信息传递的“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即有预警信息,但还不能及时有效地传递到民众和重大工程。

  虽然至少有三个渠道可以在第一时间让公众收到预警信息,虽然手机、广播电视和专用终端的技术已经成熟,但地震预警信息落地应用非常不足。目前仅覆盖约全国2%的地震区人口。如电视地震预警仅覆盖了四川地震区60%的县。

  王暾对记者表示,该问题需要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从三方面解决:一是解决预警信息发布和服务的问题,这需要政府提前授权电视、手机发布地震预警;二是解决收到预警信息后的处置问题,政府需要对民众持续地进行地震预警科普教育,提高民众收到预警信息的有效应对能力;三是我国目前地震预警领域的标准和法律体系不完善,需要尽快推进。

  而减灾的方式是多方面的,不能只应用某一方面,应综合减灾。提升建筑、工程的抗震能力,显然非常重要。但对于现有的大量抗震设防不足的建筑、工程(注意这些建筑、工程将长期存在),新增地震预警将是提升应急能力的有效方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网删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