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探索

中国科学院院士朱美芳: 把智能碳基纤维穿在身上

科学探索 2020-04-08 09:03:32

来源:中国科学报   责任编辑:林动

导语

纤维,人们并不陌生。从1万年前的兽皮、树皮、草叶,到公元前的天然纤维,再到20世纪至今每个人都穿过的合成纤维,纤维已经深深嵌入了人类服装的演化史。

  纤维,人们并不陌生。从1万年前的兽皮、树皮、草叶,到公元前的天然纤维,再到20世纪至今每个人都穿过的合成纤维,纤维已经深深嵌入了人类服装的演化史。未来,我们还能用什么样的纤维来做服装?

  “智能的碳基纤维。”在近日爱思唯尔在线组织的能源前沿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教授朱美芳给出答案:“世界上70多亿人不仅要穿得漂亮,还要穿得更智能”。

  朱美芳介绍,进入新世纪以来,功能纤维的时代开启,抗菌纤维、阻燃纤维、抗静电纤维、耐光老化纤维等产品进入市场。近年来,智能穿戴渐成热潮,可穿戴电源器件也开始受到追捧。

  “可穿戴电源可以向传感器、集成电路和显示屏等电子器件持续提供电力驱动。在不久的将来,能量转换、能量储存器件将与其他可穿戴设备实现高度集成化,而能量储存器件将是关键的一环。”朱美芳说。

  那么,用什么材料来制造这样的存储器件呢?朱美芳看中了碳基纤维。

  “碳基纤维是理想的电极材料。石墨烯等碳材料,由于其高导电率、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将会在这类智能服装上大放异彩。”

  如何将硬质的碳变成柔软的纤维、如何设计出储电性能优异的碳基杂化纤维,成为技术上面临的挑战。

  2015年,朱美芳团队首先开发了非液晶湿法纺丝法用于连续化制备石墨烯纤维。在氧化石墨烯液晶溶液中添加氢氧化钠形成非液晶相纺丝液,以乙酸为凝固浴,他们采用自制湿法纺丝设备和后还原处理技术制备了多孔石墨烯纤维。

  “碱液的加入,增强了氧化石墨烯片层之间的静电排斥作用,并削弱了含氧官能团之间的氢键相互作用,从而阻止了片层间液晶态的形成;另外,纺丝过程中初生丝表层的酸碱反应和芯部的静电排斥作用同样阻止了片层取向结构的构建,最终实现了纤维的多孔结构。”朱美芳说。

  不仅如此,他们还实现了石墨烯纤维的连续化制备,及石墨烯纤维器件与面料的集成。

  以此为基础,朱美芳团队又开发了各种类型和结构的石墨烯杂化纤维,如聚乙烯醇/石墨烯纤维、纤维素纳米晶/石墨烯纤维等。最近,该团队还以浮动催化化学气相沉积法成功制备了碳纳米管杂化纤维,用其组装的超级电容器的电化学性能得到显著提高。

  “碳基杂化纤维的高导电性和多孔特征,使可穿戴能量存储器件在规模化使用方面展现出美好前景。”朱美芳说。

  她同时表示,未来,该领域仍有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氧化石墨烯原料的低成本化、稳定化和标准化,石墨烯纤维器件及改性聚合物纤维规模化生产和实用技术的研发等。

  “我们也将进一步提高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水平,设计组装质量更高和更具可穿性的碳基纤维及器件。”朱美芳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网删除。
Top